在居民健康需求提升、人口結構老齡化、慢性病群體龐大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醫藥市場的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醫藥物流水平也相應快速提升。但在國家深入推進醫療體制改革的當下,一系列政策措施接連出臺,醫藥市場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高效而安全的醫藥物流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需求,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的物流系統將是醫藥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那些影響行業發展的醫藥新政
醫藥行業的發展,深受政策影響。例如,近年來相繼推行的新版GSP、藥品購銷“兩票制”等重要政策,都對醫藥流通既有格局帶來沖擊。2019年上半年,醫藥行業政策頻發,使得醫藥流通領域的供應鏈管理和物流運營面臨著新的挑戰。
●“4+7”藥品帶量采購開始試點
從2018年就開始醞釀的“4+7”藥品帶量采購,在2019上半年正式落地。1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選擇北京、天津、上海等11個城市(即4個直轄市和7個省會或計劃單列市)開展藥品集中采購試點工作。據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透露,“4+7”帶量采購未來會進一步擴大范圍,向全國推廣。
所謂“帶量采購”是在集中采購的基礎上提出的,指的是在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開展招投標或談判議價時,要明確采購數量,讓企業針對具體的藥品數量報價。簡單說,帶量采購可以理解為大型“團購”,明確采購量,低價者中標。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帶量采購”,可減少藥品購銷過程中的灰色空間,使藥品采購流程更加完善,同時會使醫藥流通環節面臨重塑。據悉,“4+7”帶量采購政策要求與生產企業簽約、由生產企業選擇配送企業,并鼓勵與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貨款。這樣就使藥品流通成為了“一票制”,藥品供應鏈將更加扁平化。醫藥生產企業將成為產品質量和供應的責任主體,尤其是在采用第三方物流后,實施全程供應鏈管理的責任落在藥廠身上,對醫藥生產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將提出更高要求。
●全新的藥品監管時代即將來臨
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二次審議。雖然草案在當天未通過審議,但其中的取消GMP、GSP強制認證,建立上市許可人制度,實行全過程監管,加強涉藥違法處罰力度等,已經成為行業內外公認的改革方向,將引領我國藥品監管思路發生根本性改變,以及行業發展模式的巨大變革。藥品監管方式由粗放向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轉變,成為必然趨勢。
實際上,隨著藥品全程監管日趨嚴格,藥品追溯體系建設進程也在加快。繼4月末發布《藥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導則》、《藥品追溯碼編碼要求》兩項信息化標準后,5月18日國家藥監局發布藥品追溯系統基本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規定了藥品追溯系統的通用要求、功能要求、存儲要求、安全要求和運維要求等內容,對藥品追溯協同服務平臺、藥品追溯系統、藥品追溯碼、藥品標識碼給予明確。業內專家指出,藥品追溯體系建設節奏在今年已明顯加快,并不斷深入和細化,下一步仍將會有相關標準陸續發布。隨著藥品追溯體系不斷完善,未來可能會徹底解決物流端和使用端的掃碼率低的問題,真正實現藥品全程可追溯。
●疫苗單獨立法,管理更加嚴格
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同意建立疫苗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同意建立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品監管局牽頭的疫苗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簡稱:《疫苗管理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國家藥監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吳麗雅表示,這是我國對疫苗管理進行的專門立法,將實行最嚴格的管理制度。
據悉,目前我國共有45家疫苗生產企業,可以生產60種以上疫苗,能夠預防34種疾病,年產能超過10億劑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依靠自身能力解決全部計劃免疫疫苗的國家之一。為了促進我國疫苗質量進一步提升,《疫苗管理法》在藥品管理法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對疫苗的研制、生產、流通、預防接種全過程提出了特別的制度和規定,其中對涉及疫苗安全的物流環節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和規范,包括各部門要制定統一的疫苗追溯標準和規范,建立全國疫苗電子追溯協同平臺,實現疫苗可追溯。并且疫苗在儲存、運輸全過程中應當處于規定的溫度環境,冷鏈儲存、運輸應當符合要求,并定時監測、記錄溫度。面對嚴格的管理紅線,沒有冷鏈運輸配送資質的物流企業,將被迫退出疫苗經營市場。
●醫藥物流標準化體系逐步完善
縱觀醫藥物流現狀,標準和行業規章不統一,依然是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例如,在冷藏藥品追溯方面,由于GSP和GM的冷鏈標準不統一,導致冷鏈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解讀不一,企業自律性差,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醫藥物流企業信息難以真正共享。
醫藥物流標準化無疑是行業規范運行的基礎和依據,為此各行業組織和企業在都在努力推行相關工作。目前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醫藥物流標準化工作組已牽頭制定11項標準,涉及設施設備驗證、藥品物流、冷鏈物流、醫藥冷藏車、陰涼箱、保溫箱、IVD、醫學檢驗、院內物流、承運商審計、冷藏車認證等方面。2019年將抓緊彌補空白標準,例如 “醫藥中轉倉庫”、“溫濕度監測設備”、“藥品包裝”、“大型醫療器械運輸”等方面,有望加快制定相關標準。此外,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今年3月也對外透露,由該協會組織制訂的《藥品經營企業物流服務能力標準》和《涉藥運輸企業醫藥物流質量及服務能力評估標準》已完成13家涉藥物流企業的現場分類分級評估工作,預計今年有望被商務部作為行業標準發布。
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借勢崛起
2019上半年醫藥行業政策頻發,行業的內部結構持續調整,特別是“4+7”帶量采購試點等新規給醫藥市場帶來巨大影響: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供應鏈各環節不斷壓縮,物流在醫藥供應鏈中的作用將逐步凸顯;藥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全程化、可視化、可追溯化的醫藥流通體系正在加快建立……
隨著我國醫藥市場的不斷整合與規范,大量效益低下、管理落后、運作原始的醫藥商業企業會被淘汰出局。而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管理力度,選擇更加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或許是醫藥企業更好的選擇。實際上,為了推動醫藥物流快速發展,國家早在2016年就取消了從事第三方藥品物流業務的行政審批事項,第三方物流只要符合標準就可進入醫藥配送。2018年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還曾明確表示,要引導郵政、快遞企業加快發展冷鏈、醫藥等高附加值業務。如今,在政策推動和萬億級市場規模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正參與進來并希望借勢崛起。
例如,順豐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醫藥物流事業部,目前順豐醫藥在全國范圍已落成4個GSP認證醫藥倉,規劃中4個GSP醫藥倉,總倉儲面積超過75000平方米,已開通運營23個專業醫藥集散點,36條醫藥干線、484個流向,覆蓋全國22個省、超過960個區縣。擁有自營GSP驗證合格的醫藥冷藏車236臺,并配備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以及自主研發的PLSS全程可視化監控平臺。
業內認為,在國家鼓勵加快發展醫藥及冷鏈物流發展的背景下,未來醫藥物流領域會有更多第三方物流企業涌入。不過由于醫藥物流的特殊性,第三方物流企業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例如,與傳統醫藥經營企業相比,第三方物流往往缺乏藥品專業知識以及專業人才配置,對醫藥物流的特殊要求、質量意識的理解也不深刻,從而對藥品運輸途中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難以保障,導致醫藥運輸過程中存在較大風險。此外,就醫藥運輸中關鍵的冷鏈手段而言,也仍存在成本過高、技術水平不完善等痛點。為了克服這些先天不足,第三方物流企業往往會通過借力合作和應用先進技術的方式來補齊短板。
以近年來在醫藥物流領域同樣動作頻頻的京東為例,今年3月與北京華鴻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在倉儲管理、配送服務等醫藥物流領域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共建一體化醫藥物流生態,提升醫藥供應鏈效率。據悉,京東物流正在全國7個主要區域推進智能醫藥物流中心的建設,依托基礎設施能力及一站式供應鏈服務系統,整合上下游資源,利用規模效應降低單位庫存成本,通過大數據分析與需求預測,制定發貨計劃,完成庫存優化、智能補貨等供應鏈服務。
以先進技術提升醫藥物流水平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醫藥物流普遍存在著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較低的問題,比如自動化立體庫往往只應用于大型企業,而自動化揀選、存儲等設備及系統在行業內應用較少。為了適應醫藥物流市場的快速變化,在2019年下半年乃至更遠的時間里,無論是醫藥企業自建物流,還是第三方物流,都應通過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的物流系統,努力提升自身供應鏈和物流管理水平。
在倉儲環節,隨著業務量提升,醫藥物流企業需要解決大規模存儲的問題。傳統物流中心配置的高架庫、樓庫等已無法滿足業務要求,而采用成熟的自動化立體庫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與以單純存儲貨物的功能不同,大型醫藥物流中心大部分是終端業務,拆零揀選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尤其面向連鎖藥店的物流中心,甚至有多達90%的貨物需要拆零,如此龐大的業務量單純依賴人工往往難度很大,引入高效的自動化拆零揀選系統就變得十分必要。同時,由于倉庫租金的增長和存儲品類的增加,也使醫藥物流在存儲過程中更具注重空間的利用,以堆垛機、穿梭車以及機器人系統為主的密集存儲模式便有了更多用武之地。此外,機器人的普及與人力成本的攀升,也使無人化的倉庫在醫藥領域開始落地。
在運輸環節,先進的設備也是醫藥物流安全發展的有力保障。以疫苗運輸為例,不同的疫苗對運輸環境溫度有不同的要求,要想確保疫苗在運輸過程中更安全,就必須對運輸過程中的環境溫度進行全過程的全自動檢測記錄,這樣才能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因此高標準的溫度記錄儀就顯得特別重要。
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會讓醫藥物流變得更加安全高效,例如順豐科技已在醫藥物流領域落地推行了區塊鏈醫藥溯源、無人機醫藥運輸等特殊服務。為了滿足藥品冷鏈運輸的要求,南京依維柯專門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能化系統冷藏車,采用自動控溫系統,冷藏車廂具有防水、密閉、耐腐蝕等性能,車廂內部留有保證氣流充分循環的空間,始終保持車內溫度均衡,用恰當的溫度管理運輸貨物從而保證不變質。
通過硬件和軟件的加持,通過人機交互的實現,通過云平臺、大數據形成整體系統的智能化,正是醫藥物流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轉型的關鍵所在。我們相信,隨著第三方物流介入和新技術的運用,必將重塑醫藥流通行業的生態格局,醫藥行業供應鏈將沿著透明、安全、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不斷發展。